摘要:嚴複和奈達都是著名的翻譯理論家,分別為中西翻譯界的傑出代表。嚴複基於對《天演論》的翻譯提出了“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奈達則在《聖經》的翻譯中總結出“功能對等”翻譯理論。本文對這兩套經典翻譯理論進行介紹和比較,以此探尋二者的相似和差異,從而證明中西方翻譯理論的基本原理大致相通。
一、引言
回望中西方翻譯史,翻譯理論豐富多彩,譯者百家爭鳴。在中國譯界,影響最大的當推嚴複,他提出“信、達、雅”的翻譯原則,可謂中國翻譯史上的一座里程碑,推動了中國譯論的發展;而在西方翻譯界,奈達被公認為傑出代表,他提出的“功能對等”理論突破了傳統的形式對等論,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雖然嚴複和奈達所處的社會環境迥然不同,但比較他們的翻譯理論,我們會發現中西翻譯理論存在很多相通之處。下文將對此作以詳細闡述。
二、嚴複的“信、達、雅”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簡介
(一) 嚴複的“信、達、雅”
嚴複是近代中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教育家,也是傑出的翻譯理論家。1896年,他在翻譯的《天演論・譯例言》中提出了翻譯原則“信、達、雅”。文中提到:“譯事三難,信、達、雅。三者乃文章正軌,亦即為譯事楷模。故信達而外,求其爾雅。”在嚴複的翻譯標準裡,“信”即對原文思想內容和風格神韻的忠實;“達”即“達旨”,前提是譯文語言要通順;至於“雅”,嚴複主張“用漢以前字法句法”,反對“用近世利俗文字”,目的是“為達易”。嚴複翻譯的預設讀者為士大夫和統治階層,因此他要“求其爾雅”以迎合這些讀者的口味。“信”“達”“雅”三者緊密相聯,求“信”便要“達”,求“達”便要“雅”。“信、達、雅”理論對翻譯實踐具有重大指導價值,為我國翻譯理論的深入發展奠定了良好基礎。
(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
尤金・奈達是美國當代著名的語言學家和翻譯理論家,他的翻譯理論主要來自於西方的聖經翻譯實踐,其中最為著名的即“功能對等”理論,最初以“動態對等”理論形式出現。動態對等“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語資訊”,它要求譯文著眼于原文的意義和精神,而不拘泥於形式對應。基於此,翻譯必須達到四個標準:(1)達意;(2)傳神;(3)措辭通順自然;(4)讀者反應相似。後來奈達用“功能對等”替換了“動態對等”,因為不同語言表達形式雖然不同,但具有相似的語言功能。此外,奈達還提出了“最低層次的對等”和“最高層次的對等”兩種概念。前者指譯文能達到充分對等,使譯文讀者與原文讀者對文本達到相似的理解;後者指譯文達到高度對等,使譯文讀者在理解和欣賞文本時與原文讀者作出的反應基本一致。因此功能對等理論是以譯文和譯文讀者為中心的理論。
三、嚴複的“信、達、雅”和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之比較
(一)兩種理論的相似性
1.對原文資訊的忠實
對原文的忠實自古以來都是中西翻譯界的核心議題,也是中外大多翻譯家的翻譯實踐原則。
在嚴複的翻譯三原則中,“信”居首位,證明他對原文資訊非常重視。他認為譯文應“取明深義,故詞句之間,時有所顛倒附益,不斤斤於字比句次,而意義則不倍原文”。可見嚴複把重點放在原文的內容上,所譯詞句在不改變原意的基礎上可加以增減或改變順序。他還指出,譯者須“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以免對原作“淺嘗,偏至,辨之者少”導致誤譯,爭取譯文與原文最大程度的一致。
奈達在對忠實原文的翻譯本質的認識上與嚴複很相似。他指出,“所謂翻譯,是指從語義到語體,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語資訊”,即翻譯的首要任務是翻譯內容。功能對等理論把語言看做交際工具,把翻譯視為交際活動。為達到交際目的,譯文應以接受者為服務物件,盡可能把原文資訊傳達給他們,求得資訊最大程度上的對等。
2.對譯文結構形式的必要改變
由於原語與目的語的語言差異,翻譯很難做到譯語和原語完全統一,內容與形式二者難以兼得。嚴複和奈達都強調忠實于原文內容,因此他們在翻譯時都採取了必要時改變譯文形式的意譯策略。
嚴複“信、達、雅”中的“達”字原則證明了他靈活改變譯文形式的觀點,因為僵化不順的語言是很難取得達意效果的。“達”是實現“信”的必要手段,為“達”,譯者必須做到以下兩點:其一,在下筆前充分理解全文,將“全文神理融會於心”;其二,由於原語和目的語的差異,譯者須在譯文中進行句法調整。嚴複在其著名的《天演論》開場白譯本“赫胥黎獨坐其中……”,把原文第一人稱改為適合古漢語表達習慣的第三人稱便是例證。
奈達認為譯者應在接受語中“用最切近的自然對等語再現源語資訊”,使譯本符合譯語的語言與文化。他還從語言學角度提出了改變形式的策略。根據喬姆斯基轉換生成語法中“表層結構”與“深層結構”學說,翻譯應以反映深層結構的功能對等為主,而非反映表層結構的形式對應。在原語與譯語語言文化差異太大的情況下,要保全原作內容,就必須從語法到詞彙改變原作的結構形式。
3.對譯文讀者的重視
嚴複對讀者的重視主要體現在“信、達、雅”的“雅”字。據考證,“雅”者“正”也,如果譯文不合規範,則不會有廣大的讀者。因此,譯者要根據譯語要求選用規範文本翻譯,使譯本為大眾所接受。嚴複的翻譯實踐也遵照了他的理論,他重視讀者,意識到自己的讀者並非尋常百姓,而是飽覽古書的知識份子,因此他廣泛採用桐城派古文體進行翻譯,順應了讀者的審美要求。
奈達對讀者的重視主要體現在“讀者反應論”上。他認為,“翻譯的服務物件是譯文讀者,所以對譯文的評價必須看讀者對譯文的反應,同時把這種反應和原文讀者對原文的反應對比,看二者的反應是否一致”。“讀者反應論”是奈達基於對《聖經》的翻譯提出的。為使譯出的《聖經》迅速傳播,奈達在翻譯中採取了淺白的語言,使下層社會的廣大聖經受眾也能深切領會聖經的教義。
(二)兩種理論的差異
1.理論基礎不同
魯迅和錢鐘書曾指出,“信、達、雅”實為“中國譯論開山鼻祖支謙的翻譯觀的延伸”,這就表明嚴複的譯論“淵源有自,植根于我國悠久的文化歷史,承襲古代修辭學和文藝學的成就而移用于翻譯”。“信、達、雅”面面俱到,但不夠明確,因而具有經驗性和模糊性,可作為翻譯的總體指導原則;而奈達的翻譯理論以喬姆斯基的轉換生成語法和讀者反應論為指導,具有堅實的理論基礎,更具科學性和可操作性,可指導譯者從微觀著手進行翻譯實踐。
2.理論側重角度不同
嚴複的“信、達、雅”側重于文本,強調譯本需具有與原文相似的意義及流暢自然的語言,因此較適用于文學作品的翻譯;奈達則從交際學角度研究“對等”概念,著重原作資訊的有效交際。“他的理論集中在解決譯文的交際性和可懂性的問題上,因而其適用範圍受到了限制。如果在文學作品翻譯中也把譯文的交際功能擺在第一位,勢必導致語言的簡化,甚至非文學化。”因此“功能對等”理論而多用來指導應用型文本的翻譯。
3.預設讀者物件不同
嚴複和奈達不同的身份及社會背景決定了二人翻譯的預設讀者物件不同。嚴複的翻譯目的是宣傳西學,改革舊中國,因此他的讀者是接受過良好教育的統治階級。他企盼國人借助翻譯接觸西方新思潮,從而通過維新運動革除社會弊端;而作為《聖經》翻譯家,奈達的翻譯目的是傳播上帝旨意,所以其讀者物件極為廣泛。他的翻譯既要滿足教會首領的要求,又要符合缺乏《聖經》及相關宗教知識的大眾人士之口味,因此社會各階層人士都是奈達翻譯理論的接受物件。
四、結語
從上文的比較不難看出,嚴複的“信、達、雅”三原則與奈達的“功能對等”理論在忠實原文資訊、譯文自然表達和重視譯文讀者等翻譯的核心理念方面非常相似。雖然二者也存在差異,但還是可以說明中西方翻譯理論的基本原理是大致相通的。作為中西譯論中頗具代表性的翻譯理論,嚴複和奈達的譯學理論所具有的相似性和差異對我們進行更細緻深入的中西譯論比較提供了啟示,同時也為我們融合中西譯論,建立我國獨具特色的翻譯理論體系奠定了良好的基礎。